








-
家電企業多元化:格力多元化能否走向正軌
在決定布局手機時,格力的信心是很足的:空調市場已經牢牢占據龍頭、與雷軍許下億元賭約……當時的格力可以說是意氣風發。董明珠也對格力手機寄予厚望,她在公開場合不斷發言支持自家的手機:“格力手機不比蘋果差”、 “格力做手機肯定會超過小米”、“我要做手機,分分鐘,太容易了”、“華為手機做到全球第一,格力第二”……但是,據公開資料,格力手機最新的旗艦手機大松G7,自2021年11月16日開賣至今,大松G7在格力官網的整體銷量合計不足1萬臺,抖音平臺“格力旗艦店”顯示銷量也只有51臺。[詳細]
-
董明珠:格力過去30年被空調綁架了
“格力過去的30年被空調‘綁架’了,過去我提出的口號是‘好空調格力造’,現在我們提的是‘好電器格力造’。希望以后投資者不要老講格力‘空調’,要多講格力‘電器’,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是一家全系列的家用電器企業?!倍髦楸硎荆焊窳^去的營銷模式是我一手締造的,20多年下來沒有太大的變化。但如今的時代背景和當年已經完全不同,互聯網時代的到來,對格力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,要讓大家在改革的進程下前行,讓每個人都受益,并不是一件易事。但我們也不能只為了自身的利益,一刀切將經銷商拋棄,這也不是我們的做法?!盵詳細]





-
家電企業多元化:美的多元化走通了嗎
在汽車行業折戟的美的,在家電行業的擴張卻進行得較為順利。2004年5月,美的與東芝開利簽署合作協議;同年收購華凌和榮事達,實現了從空調巨頭到冰箱、洗衣機等白電系巨子的轉變;2005年4月收購江蘇春花,吸收其吸塵器的產能技術優勢;2008年4月收購小天鵝;同年將榮事達和小天鵝進行全面整合,建立完善的洗衣機產業鏈…… 雖然跨界汽車的失敗,讓美的一度表示未來將專注家電主業。但是等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過去后,美的多元化的腳步卻沒有停下。[詳細]
-
美智光電上市未果 美的集團A股落子告敗
作為美的集團(000333)的掌門人,何享健在不斷并購的同時,也在推動美的集團旗下子公司獨立進行IPO。不過,據深交所官網,7月27日晚間,在受理逾一年后,美智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美智光電”)創業板IPO最終撤單。這也意味著,已手握萬東醫療、合康新能等5家上市公司實控權的何享健父子A股再落一子告敗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此前審核過程中,美智光電關于分拆上市、同業競爭等相關問題遭到了監管的反復追問。[詳細]





-
家電企業多元化:索尼的賭博
從索尼的多元化發展來看,早期的索尼以近乎賭博的多元化策略之所以能夠成功,大多是依靠當時對同行的技術碾壓。其多元化的行業也是與原本主營行業關聯較為緊密的行業。但是在在出井伸之時期,索尼放棄了自己一貫的以技術為先的風格,其近乎賭博的多元化難以與原本有著技術積淀的企業進行競爭。最終,索尼回歸市場,踏實聽取消費者的呼聲,將自己的多元化發展回歸理性。一家公司能夠在多元化發展的同時,將品牌形象與產品相連接,相互作用,互相塑造,形成一套邏輯自洽的體系,并發散開來被消費者認可,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在同質化時代能成功塑造差異化的重要法則。[詳細]
-
“中國通”高橋洋退休 他怎么影響索尼中國?
執掌中國業務6年時間,這個經常把“索粉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”掛在嘴邊的日企老板,為索尼中國帶來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?正如即將接任索尼中國董事長的御供俊元所評價的,執掌中國業務六年時間里,高橋洋憑借全球化市場營銷經驗、對中國市場的深刻理解和扎實的經營能力,不但帶領電子業務節節攀升,還加快電子業務與娛樂業務的協同增效,為擴大索尼粉絲群體、精細化社群運營做出了突出貢獻。相信這些都將會成為索尼中國繼續前進的動力和寶貴財富,而在此基礎上,面對韌性與活力兼具的中國市場,我們也期待御供俊元帶領全新的管理團隊,結合中國本地化的市場需求,進一步挖掘現有業務的增長潛力,同時開拓新的業務機會。[詳細]





-
家電企業多元化:東芝之殤
2015年,東芝被查出自2008年到2014年,連續7年財務造假,總共虛報了2248億日元的稅前利潤。包括西田厚聰、佐佐木則夫在內的三任社長,為粉飾太平,持續了長達8年的將錯就錯。假賬至少涉及4大業務部門,可統計虛報利潤足有1562億日元。此消息一出,東芝的企業形象頓時一落千丈,從民族企業之光直接變成了民族企業之恥,股票應聲跌落40%。為平息事件影響,前后3任社長、8名董事集體辭職,被日本政府罰款74億日元。2016年,是東芝最黑暗的一年。據東芝財報,2016財年凈虧損高達9657億日元,創下當時日本制造企業史上最大全年虧損。東芝就此走上末路。[詳細]
-
東芝半導體之困:孱弱的“主人”與兇惡的“客人”
以事后之見來看,東芝收購美國西屋電氣以失敗告終,不惜鋌而走險財務造假,被揭穿之后臉面盡失。為了在全球范圍內挽回商譽,從2017年開始,東芝管理層便一直面臨著海外激進基金和投資者的壓力,該公司陸續向數十家外國對沖基金出售了6000億日元(按當前匯率計算為52.9億美元)的股票,并且當時的安倍晉三執政團隊為了恢復東芝的元氣,承諾讓董事會多元化并保護海外中小股東的利益。但形勢總歸比人強,當東芝在2020年宣布包括股票回購和戰略收購在內的1萬億日元投資閃電戰時,這些海外投資者已經表達了不滿,并呼吁立即召開股東大會。[詳細]





-
家電企業多元化:松下迷局
自1989年創始人松下幸之助逝世后,松下再也沒有制造出席卷全球的暢銷商品,競爭力落后于以韓國三星電子為首的其他亞洲企業。顯示主業盈利情況的營業利潤的史上最高紀錄一直是VHS磁帶錄像機熱銷的1984年度創下的5757億日元,30多年來始終未能刷新。索尼社長出井伸之曾提出“互聯網是隕石”的說法。就像稱霸地球的恐龍因巨型隕石撞擊地球導致的氣候變化而滅亡,無法適應網絡這一新環境的企業也將走向衰落。面對車載蓄電池等新領域,松下這只從“隕石”打擊下幸存的“恐龍”,是否還能適應當下的新商業環境,還需要再繼續觀察。[詳細]
-
松下家電能否從內憂外患中殺出一條血路?
品牌能否為松下中國解決當下的困境,殺出一條血路呢?首先我們要看看當下松下中國面臨著哪些困難。 首先是日本松下對家電的輕視,自從松下押注等離子電視失敗陷入連年虧損后,現任社長津賀一宏通過關停、出售等虧損業務和非核心資產等方式,將日本松下從家電消費市場等B2C業務,向車載、住宅為代表的B2B業務跨界轉型。除關停等離子面板工廠、退出彩電消費市場外,松下還將三洋品牌徹底放棄,把三洋白電最核心資產賣給海爾,表明其轉型B2B的決心。難以期待日本松下的戰略支持和投入,松下中國只能靠自己的來面對當下已經競爭慘烈的中國家電市場。[詳細]





-
家電企業多元化:真假飛利浦
飛利浦在家電產品的品質上“馬馬虎虎”導致品牌美譽度受損,已經影響其核心業務——健康科技產品。 2021年6月份,據華爾街日報報道,由于存在健康風險,飛利浦召回數百萬臺呼吸機,患者使用這些設備時可能會吸入一種會降解并釋放有害的、可能致癌的泡沫顆粒和氣體。飛利浦發言人表示,在全球范圍內,涉及300萬至400萬臺設備。與此同時,飛利浦還將面臨約300起關于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的呼吸機的案件。該事件是飛利浦歷史上發生的最大的一次召回事件。飛利浦CEO Van Houten在一次電話會議中說,這些設備的更換和修復的過程可能需要一年時間。[詳細]
-
九旬老人離世 帶走飛利浦過去的輝煌
作為一個時代的開創者,勞德維克·奧登司和飛利浦的榮耀被緊緊地捆綁在一起。但如同奧登司先生的逝去一樣,如今的飛利浦似乎像一位耄耋老者,逐漸退居幕后。2018年,飛利浦最后一次登上《財富》世界500強排名,當時排名第423名,此后再也沒有出現在這一排名當中,荷蘭三大超級企業從此只剩下兩個。 與此同時,消費電子,半導體,照明等產業已經漸漸被飛利浦剝離。例如在高端光刻機市場知名的公司阿斯麥(ASML),就是在1995年被飛利浦拋售的;歐洲第二大芯片企業恩智浦(NXP),其前身就是飛利浦的半導體事業部[詳細]
(R) 2000-2022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 家電網及其LOGO為注冊商標 Guangzhou Value mediatrans co., Ltd
版權所有 家電網 粵ICP備12093730號-1